相關附件:
開平縣于南明永歷三年(清順治六年,1649年)立縣。清康熙五十四年(1715年),開平縣令陳還主持編修第二部《開平縣志》,始有“開平八景”之說。
“開平八景”中,與潭江有關的有三景,其一“赤水歸帆”所處的水口位于潭江開平段的下游,自水口向西上溯約十五公里,即抵長沙,又有一景“長沙涌月”。1932年《開平縣志》載:“長沙水,在城東三十五里,自交羅水南下至三合汛,東流至此,西匯赤坎水,南匯臺山水,水勢汪洋,達于梁邊水,昔人題‘長沙涌月’為八景之一”。因水面寬闊,清康熙十二年(1673年)《開平縣志》又稱之為“長沙?!?。
長沙水,即蒼江下游長沙段。蒼江又稱鎮(zhèn)海水,發(fā)源于鶴山宅梧,向南流經(jīng)蒼城、沙塘,在交流渡轉向東流,與潭江干流交匯,沖積形成滘堤洲、海心洲、祥龍洲(長龍洲)、長沙洲等較大的江心洲。
1932年《開平縣志》記載的“長沙水”“長沙涌月”
清道光三年(1823年)《開平縣志》地圖(長沙局部)
長沙洲地形狹長,東西長約四公里,南北平均寬約一公里,故名“長沙”。早在七百年前的元代,梁姓、譚姓族人就相繼從新會沙岡、龍?zhí)粒ń窬鶎匍_平水口)等地遷到這片沙洲上,筑堤造田,逐漸形成村落。明洪武年間,梁、譚兩姓族人共同在長沙洲北岸建設墟市。因洲北水道不及洲南寬闊,明末時墟市遷往長沙洲西南。因南臨潭江,水路交通便利,墟市逐漸發(fā)展成商埠,清初在此建長沙渡,渡船來往恩平、新寧、新會等地。清末,新寧縣荻海埠、新昌埠相繼建成,與開平縣長沙埠成三足鼎立之勢,故稱“三埠”。清宣統(tǒng)元年(1909年)《開平鄉(xiāng)土志》載:“墟市有長沙埠,在城東南三十五里,與新寧之新昌、荻海兩埠對岸……皆邑中商務繁盛之區(qū)也……開平商埠以長沙、水口、赤坎三處為最著名,赤坎居上游,水口居下游,而長沙在其中央。埠皆瀕海,交通利便,于地理上最占優(yōu)勝?!?926年,長沙埠改建新馬路,沿路建設騎樓,建成的街道(今長沙中路)建筑布局保存至今。
1930年的長沙埠
長沙埠新貌
舊時,長沙堤岸低矮,近岸多為低田,漲潮時水漫江堤,長沙墟市、村落就如浮在水中央。清道光三年(1823年)《開平縣志》對“長沙涌月”有此描述:“河流至此,水面空闊,長沙一埠攢聚水心。月出之時,冰輪激浪而上,俄頃水天一色,遙觀墟市,如浮仙島蓬萊宮在水中央,真可比也”。
“人生代代無窮已,江月年年望相似”,數(shù)百年后,月涌于長沙江上,舊時墟市已是新城,唯皓月當空與萬家燈火至今不變。
今時“長沙涌月”
清代以“長沙涌月”為題的古詩:
水凈纖氛山凈煙,潮生顧兔氣遙連。冰輪乍涌交南海,玉鏡高懸?guī)X外天。浩蕩清波流不盡,光芒銀漢照無邊。粵中自昔垂金鑒,孤月臣心得并傳。
——開平縣令陳還
月從滄海出,飛上九霄中。宿霧千山斂,清輝萬里同。金波渾似水,玉宇燭澄空。鑒澈光天下,蒸黎望不窮。
——東莞陳阿平
萬家江店晚依微,碧落云銷霧正稀。最愛蟾輪開遠照,更憐貝闕滿清輝。風來散漫金千點,潮定分明玉一圍。自是鳴琴佳氣象,游船載酒夜忘歸。
——新會梁迪
水拖秋色繞軍營,皓魄浮沉一派清。閑浸玉盤知浪靜,寒翻金屑覺潮生。雪山半掩濤頭險,寶鏡新磨水面平。小立市橋江似洗,肯教疏眼放新晴。
——開平張庭垣